1. 劳动合同:明确双方劳动关系及工资约定,是证明工资标准、发放时间等的基础材料。
2. 工资支付凭证:如银行转账记录、工资条等。银行转账记录能清晰显示工资发放的时间、金额;工资条可体现工资构成、应发工资等信息。
3. 考勤记录:包括打卡记录、考勤表等,能证明劳动者的上班时间和出勤情况,间接佐证工资拖欠情况。
4. 工作证、服务证等:证明劳动者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辅助证明工资拖欠问题。
5. 聊天记录:与企业负责人关于工资的沟通记录,例如催讨工资的微信、短信等聊天内容。
6. 录音录像:与老板或相关负责人协商工资事宜的录音录像,可作为视听资料证明拖欠工资的事实。
7. 同事证言:其他同事的证人证言,也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证明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
收集这些证明材料时,要确保其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便在维权时发挥有效作用。
如果劳动者按照正常流程离职,提前通知企业并完成工作交接等手续,企业应正常支付工资。但要是直接走人未履行法定程序,工资仍可能会有。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就有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不能以劳动者擅自离职为由克扣全部工资。
然而,擅自离职可能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如影响工作进度、需额外招聘人员填补空缺等。用人单位可要求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赔偿可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部分不允许超出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因此,直接走人不干了通常会有工资,但可能因给单位造成损失而被扣除部分工资用于赔偿。建议劳动者离职时遵循法律规定和单位制度,办理好离职手续,以保障自身权益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应按有关法律法规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特殊的比例,通常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具体支付标准和方式,首先要依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如果劳动合同中有明确关于病假工资的条款,企业需按合同约定执行。若劳动合同未约定,按照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来确定。
此外,各地对于病假工资的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地方会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来进一步明确支付标准和条件。职工在请病假期间,应及时向企业提供相关病假证明,用人单位则需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发放病假工资。